当前位置: 五金机械 >> 五金机械资源 >> 高启纶我的东南小学纪事
我的东南小学纪事
□高启纶
我小学上的是位于东木头市西口西北角的东南小学,时间从~年,跨越解放前后。东南小学办学理念先进,开设的课程新颖,是当时西安知名的私立小学。
从开通巷小学转到东南小学
那时,我家住在东木头市22号,民主党派办公院的对面。这里是有名的文化区,学校林立,有公办和私立的。在我家周边就有开通巷小学、五柳巷小学、西师附小、伦海小学、青年会小学(教会学堂)、西木头市小学、东厅门小学、三学街小学(健本学堂)。中学有中正中学(现八中)、西安高中、菊林中学、西安师范学校、解放中学、东南中学。
我开始上的是开通巷小学,那是年,我5岁。开学第一天人很多,有的还自带小板凳。家长带着小孩,教室里很拥挤,有小孩甚至在教室里撒尿。老师在课堂上念课文,“来、来、来,来上学。”这是我人生的第一堂课。后来家里知道我和二黑上学去了,就给我补报了名。那时西安的冬天特别冷,外婆给我穿背带棉裤,先在木炭火盆上烘温,帮我系好背带。教室没有暖气,尿水特多,到厕所手冻得僵硬,咋也解不开带子,来不及就尿裤子。我有一次尿了裤子,还是同学的姐姐把我背回去换了裤子。
图文并茂的课文
到二年级时,父亲高又明(陕西同盟会成员、辛亥革命先驱)把我转到了东南小学。经过测试,老师说,这孩子小算术还做得快。从此我就在东南小学插班上学,在课桌的右上角还贴了一个试读生的条子,这是年的时候。
校园由绍兴会馆改建而来
东南小学地处东木头市西口西北角,24中斜对面。
学校的大门和普通民宅的双开大木门门楼一样。通过走道从照壁向左,即进入校园。一排房子的中间是教务处,右侧有一个钟屏镜,楹联写的是“礼义廉耻仁智信”等内容,横额是“天下为公”,学生进校在这儿照镜子,整衣冠。从通道向内就到了操场,有一副双杠,小朋友在那玩狗撵兔的游戏。两边的同学同时用臂撑起身体,翻跨过右侧的杠子,到对面,重复这个动作。动作快的摸住对方的身体即为擂主。动作慢的被淘汰,再上来一个同学接力。在操场的东边有一个讲台,这儿是升旗仪式和校长训话的地方。每天升旗时同学列队,有同学吹笛子奏乐。在操场的北段正中有一个舞台,可以演节目,东北角有一个小卖部可以买文具纸张。早点卖烧饼夹馓子,馓子是用香油炸的。还有油条、豆腐脑,有一种用木桶盛的糯米团,要多少就平摊在一块湿布上面,中间放半根油条,用手捏成圆条状,吃起来很劲道有味。校门外有卖枣肉沫糊的小贩,用砂锅盛着枣肉沫糊,挑着担子。操场的舞台旁有一尊石碑,放倒当乒乓球案子,同学们自带球拍,排队打球。输了的下台,上来的拿自己的乒乓球,赢家不拿球。有时球被踩了一个坑,就用开水烫,让它复原。
在学校进门后的右墙壁,有一个石碑,上面刻着集资办学捐善款的名单和钱数,其中有张王氏,某某氏,或无名氏。从上面的情况看学校校址是四合院建筑,由绍兴会馆改建而来。
操场的后边是几个教室,再向后走东边有男女厕所,从西边音乐教室经西边的通道就到了南大街,这是学校的后门。平时总是一把铁将军锁着,有一种神秘的感觉。
课文内容
学校设有初小部四年,高小部二年,考试后进入高小。课程有国文、算术、自然、美劳(手工劳作)、体育、历史等。有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和任教教师。一位工友负责看大门、打扫卫生、上下课摇铃。
在一次全校例会上,教导主任介绍新聘的班主任申天闻老师。申老师身着长袍,他取下礼帽做了自我介绍。从此申老师带我们学习到小学毕业。我脑中浮现那时秋天,申老师讲菊花盛开的时节,螃蟹肥了,蟹黄的美味、绍兴老酒、江南的才子。吃螃蟹一定要配性温的生姜,解鱼虾毒。我默默深念着我幼时尊敬的老师,终生难以忘怀。
“京腔”和五线谱
在东南小学老师和同学讲的是国语,俗称“京腔”。咬字较清晰,语速略快,平和且低调,同学间争吵显得有节奏和“神气”。家里人问我,你学会京腔了没有,我说学会了。他们让我用京腔对话,我有一种洋学生的感觉和优越感。老师上课有教杆和戒尺,戒尺是要求同学背诵课文时用的。记得老师的口头禅是:柳条之下出孝子,树不抖打不成材。
音乐教室在学校深处的后门附近,这儿幽静。孙志萍老师授课,她在黑板上熟练地板书五线谱,调皮的学生说像豆芽菜。她教授我们定调、音阶、节拍、唱音、渐强、连音和识谱。教室有一台风琴,用作定音和伴奏。我们练习耳音,随着啊、啊、啊、啊的发声,由低至高,由高至低,这种基本训练,不断重复和纠正。有一次同学贾丽惠的姐姐从教室经过,老师亲昵地把她叫进来,老师弹琴让她唱歌,大家听歌:“光阴似流水,不一会儿,课毕放学归,我们仔细想一回,今天功课做好未?老师讲的话,可曾有违背。”这首民国的歌曲采用美国乡村田园歌曲的调子,配以巧妙合体的填词,十分动听。
当时还有师范学院的毕业班到这儿观摩教学,老师还请他们给我们教唱了一首歌,那歌词有一小段外语,我们会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同学粉墨登场演京剧
学校有一位张老师,喜眉笑眼,和蔼可亲,在京剧方面造诣颇高。他选了一些同学,有张勇、毛遂、岳德隆、宋德祥、胡大元、唐永年、梁谔、赵福生、谢治椽……每天课余排练京剧,由于他有戏曲理论和教学口诀,善于导演排练,很快有老师参与的文武场面乐器就组织好了,剧目也就排练成熟。剧目是《智劫生辰纲》《打渔杀家》。
正式演出的盛况我记忆犹新。小演员都化装扮相,穿上戏装。开场锣鼓家伙敲打了起来,演员们就粉墨登场了。这班同学个个聪明机灵,模仿力强,还真佩服张老师编导有方,那情景和唱演虽历半个世纪仍不绝于耳,语之能详。
看完戏我随樊炳、毛遂一路同行,我夸他们表演得好。很快就到了他们的住处,在东厅门一处大院子,在西安高中的斜对面,这里是狮吼剧团的宿地。在院子我看到有的演员在拔筋、踢腿,有的在吊嗓子,有的玩棍使棒、对打练功,十分认真和辛苦。那剧团的樊粹庭先生可是大名鼎鼎的戏剧家、编剧、导演呀,怪不得他们有此身手,在那儿我们玩得很开心。
数年之后,在陕西省歌舞剧院的海报上出现了张勇的名字,首席主演,让我回想起在学校《打渔杀家》的演出中,他扮演的是教师爷。张勇是张老师的得意门生,小学毕业后,被歌舞剧院选中,而一举成名。
同学的记忆片断
我们平时放学以后列为两队出校,一路向西,一路向东。西边到小湘子庙街、南大街、涝巷、降子巷、开元寺一带,东边到东木头市、安居巷、五柳巷、柏树林、东厅门、西号巷。
对西边的环境我觉得好奇而神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后来渐渐地知道贾丽慧姐妹住在小湘子庙街的德福巷,家中悬壶专治泌外科疾病(花柳病),那条街整街的民居是明清建筑,有历史价值,数十年后在城市改造中销迹。同学岳德隆家在南大街涝巷,湖北人,家里开设有旅社。吕永寿家在南大街开一压面条铺,家有一辆自行车是美国牛。牟小农家在学校对面,开压面条铺,父亲是牟文卿。梁谔家在南院门,浙江会馆里,母亲在菊花园报社上班。彭兴亚在南门外,家从事玻璃品制造,过年造叮当。赵永琪在降子巷家设染布作坊。张建民,家在东木头市,开木器家具作坊。胡大元、胡小元家在东大街开五金电料行。孙春英,家开面粉厂和机械加工部。永保巷的宋纪三家长在邮政局工作,赵福生家长是名厨,用素食做鸡。汪章秀姐妹俩家住饮马池巷,家长是大华纱厂企业主、资本家。班长叫王秀改,班干部是张秉悦、路庆兰。文艺积极分子刘巧云善打腰鼓,安文慧和赵福生是男女对唱的演员,石纪平、刘鑫海能拉奏二胡。
民国年间的国语课本封面
那时是多子女,像岳德隆、岳德茂、岳德秀(女),胡大元,胡二元、三元、四元、五元、六元,我弟弟高名维、高启宏,等等,都是一家兄弟姊妹几个同在东南小学就读。
每值开学就要报名交学费,学费是两袋洋面。个别同学家境困难,老师和同学就去困难生家里问情况,做工作想办法让孩子上学。
校园的新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校园里出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一切都那么新鲜和那么的热火朝天。扭秧歌、敲锣打鼓,到街头和近郊宣传。学校悬挂着马、恩、列、斯、毛的领袖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的横幅十分醒目,还有“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名言语录。我们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有一种青春热情的萌动。
学校为我们放映幻灯片,内容是“从猿到人”和劳动创造世界的内容。我们学唱了《国际歌》《国歌》《歌唱祖国》等许多歌曲。使人血液沸腾的《国际歌》,其中有一句“英特那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在最后一段重复一次提高八度,那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唱着我们的血液已经沸腾起来了。后来我们还唱过一些歌,是把旧社会、新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开来。有一首歌词是:“旧社会好比是黑咕隆咚的枯井万丈深,井底下压着咱们的老百姓,妇女在最底层……”一首是:“我家住在天津城,中纺纱厂当女工,过去的日子如马牛,吃不饱、穿不暖,伊尔呀尔呦噢,苦难的日子没有头。自从来了共产党,阿宝也能上学堂……”
在学校操场的舞台,演的新节目是劳动光荣,好吃懒做可耻。校外的文艺宣传也十分活跃,在三学街孔庙的空场子搭建了戏台,演出是《小二黑结婚》,观众人山人海。
教美术手工课的老师姓赵,身体壮实。有次岳德隆来到我家的后院,我把找来的木匣子和工具箱放在屋檐下,那时我帮着他打下手,不久就做了一台汽车模型,我十分高兴。他却要一再改动修饰,又拿到他家,他父亲又安装了车灯,是用手电筒改装的。我们在课堂上展示,得到了赵老师和同学的赞扬。
岳德隆又把我们俩的小人书装在一个纸箱,说办一个小图书馆,由他登记目录,提供给同学们看。那时我们订阅了一份《中国少年报》,他又提议,咱俩给领袖毛主席写信,我们就各写了一封致敬信,寄到报社编辑部。不久接到回信,告诉我们信已呈送有关部门办公室,你们爱戴伟大领袖的心情很可贵,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一双双小手抚慰我受伤的心灵
年,我上五年级的时候,父亲不幸病逝,深深的哀思和肃穆的灵堂压抑着我幼小的心。在我为父亲守灵尽孝的时候,在一阵唢呐声中,小伙伴们结伙出现在灵堂前,在唢呐声中他们为父亲点香随礼,送来花圈和帐子。低头目送他们渐渐离开的背影。稚幼的我非常感谢同学这一番深情厚谊。
事后得知有的同学是节省的早点和零花钱,有的是伸手向父母要的,按照丧葬习俗要谢孝,管家罗世杰给我交代,给他们分送请帖招待,并附送矿石文(埋置于坟墓中记述逝者生平事迹的一种石刻的拓片)。
梁谔对我说:“我和你都是没有爸爸的孩子。”这种同样的经历使我们经常在一起。我到了他家看到屋内郑重地挂着他父亲的遗照,他告诉我:“我是遗腹子,没有见到过父亲,父亲是抗日阵亡的。”在众多友好的小朋友中,我俩的贴近有些不同,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经历。
其实那时候我们的年纪小,不甚了解父亲的情况。纪念抗战60周年之际,我看到一篇报道,标题是《抗战中为国捐躯的铜川籍将军梁希贤》。梁希贤是梁谔的父亲,文中记载他是八年抗战中殉国的陕籍五位将军之一。儿时在梁谔家中看到的那张遗照,赫然刊登在报端。梁希贤将军的事迹载在《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现在民政部门给家属颁发了烈士证。
理想之梦
小学快毕业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你们长大了有什么理想?她微笑着指名让一个一个的同学回答,梁谔站起来回答:“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工程师。”宋德祥回答:“我梦想当一名飞行员。”王秀改说:“我愿意做一名教师”……我正在想着怎么回答老师,这时老师点到我,我说:“我长大了的理想是为人民服务。”
我十二岁时,结束了东南小学的学习生活。这所学校后更名为东木头市小学。
后来我上了位于湘子庙街的私立东南中学。
新闻热线
-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