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机械

眉山山沟中隐秘的八六三厂

发布时间:2023/1/6 16:00:52   

“八六三厂”简介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辉煌一笔,也是青神发展历史中的一段光荣岁月。

从年至年,在青神境内的原黑龙公社、青竹公社(现均属青竹街道)等地,国营星华仪器厂、国营建川机器厂、国营建华仪器厂陆续启动建设、生产。年,原电子部四〇八医院在当地建院。以上单位,即是青神“三线建设”中的“三厂一院”。

其中,年开始筹备建设的国营建华仪器厂(代号国营八六三厂),是原电子工业部所属生产通讯类有线电测量仪器的专业厂,建厂后独立开发研制了67门类80多个新产品,并获得国家银质奖和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年左右,国营八六三厂政策性破产。

4月19日,本报全媒体记者来到位于青神县青竹街道建华社区的国营八六三厂旧址,走进这个曾经用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的企业。

年4月1日,原第四机械工业部批准成立“八六三厂筹备领导小组”,负责建厂筹备工作;5月29日,原第四机械工业部下达《关于八六三厂建设方案的通知》,将工厂命名为“国营建华仪器厂”(代号国营八六三厂),生产通讯类有线电测量仪器,新厂由国营涪江有线电厂(国营第七三〇厂)负责包建,由十一设计院与七三〇厂组织以工人为主体的三结合小组进行设计;7月27日,原四川省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国营八六三厂建在仁寿县原花瓷公社金家湾和庙儿沟;8月26日,基建部队进入该地,进行道路等工程建设,但由于该地水源不足(工厂日需水上千吨),不符合建厂条件,随即重新选定厂址于青神县。

曾经的八六三主厂区

从仁寿转战青神的建设者们搭草棚、点蜡烛、钻山沟、涉岷江,在艰苦环境中勘测、设计、开山放炮,在昔日荒凉的山沟里建起了厂房、实验室、宿舍楼。

年1月16日,国营八六三厂动工,第一年完成“三通”,并建成了干打垒办公楼、五金库和汽油库等。截至年4月,工厂完成国家投资.9万元,完成建筑面积平方米,厂区基本建成,设备配套成线。年7月1日,经原第四机械工业部验收投产。随后,工厂还陆续进行配套工程建设。截至年年底,共完成建设投资万元,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国营八六三厂实现了“边建设边科研边生产”的“三边”奇迹,研制的杂音计等产品迅速填补国内同类产品空白,结束了国内科研院所、军队花大价钱外购同类产品的历史。

随着世界环境的改变,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的阶段。订单减少、指令性计划减少、市场关系改变、企业转型偏慢,同时,由于内部企业负担较重,国营八六三厂于年左右政策性破产。

曾经的厂区小学

如今,国营八六三厂的技术仍然在总部和关联企业继续服务国防和建设,企业成果被嫁接到新的经济主体中。

时光荏苒,在国营八六三厂旧址,20世纪70年代栽下的树木遮天蔽日、焕发勃勃生机,新型经济形态悄然萌发。在曾经的国营八六三厂单身职工宿舍,一家民宿酒店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三线建设”文化氛围,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游客。全国知名画家、书法家在此建立创作基地,延续“三线精神”。

在这家民宿酒店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三线记忆馆”。记忆馆墙上的展板讲述着国家“三线建设”的背景与青神县域内“三线建设”的点点滴滴;记忆馆中央陈列着国营八六三厂曾经服务于国防、科研的拳头产品——各种测试仪器。

曾经的产品面向群众展览

民宿业主、画家陈胜勇是青神本地人,从小就对“三线建设”企业充满了崇敬与向往。年10月,在深圳创业有成的他,回到家乡租下国营八六三厂曾经的单身职工宿舍。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与半个世纪前的建设者们进行着精神交流。

“我在这里创业是从一顶蚊帐开始的,在最艰难的时候,是‘三线精神’激励着我。最终,民宿从无到有,‘三线记忆馆’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陈胜勇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截至目前,‘三线记忆馆’已经接待了几十批来自全国的客人。看到这么多人来了解这段隐秘、特殊的历史,我十分感动,希望更多人能了解‘三线建设’,弘扬‘三线精神’。”

“‘三线记忆馆’已经成为青神县党史县情的一个展示点,越来越多人来到这里,了解我们的历史,并把‘三线精神’传扬出去。‘八六三’的番号,将永不磨灭。”原国营八六三厂后勤科科长、现青神县青竹街道建华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浩然表示。

对于“八六三厂”

他们有故事要讲

人物名片

吴水方,今年85岁,党龄61年,年退休。国营建华仪器厂(国营八六三厂)筹备领导小组成员,当过政治部副主任、设计科书记兼所长。

吴水方

唐瑜,今年86岁,年退休。国营建华仪器厂创建之初的技术骨干,从技术员一直干到总工程师。

唐瑜

廖勤安,今年84岁,党龄63年,年退休。国营建华仪器厂的劳模、学铁人标兵、磨床班班长。

廖勤安

半个多世纪以前,国营八六三厂的那些建设者们,在祖国的号召下,一头扎进山沟,日日夜夜,兢兢业业。几十年来,他们用生命践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那段时光,不仅是与艰苦环境斗争的一段创业史,更是一段激情燃烧的红色岁月。建设者们的精神之光,就是那星星之火,终将成就燎原之势。4月19日,记者来到曾经的国营八六三厂,走进那些创业者们——

困难重重中

偏僻山沟里建起大型工厂

很多年后,谈到牛毛毡房里的热,吴水方下意识将两只手捂在太阳穴上,仿佛那一刻就在眼前。

国营八六三厂最早选址在仁寿县,基建队伍到选址地进行道路等工程建设时,发现当地唯一的一条小河无法支撑厂里的用水需要。“一天用水超过千吨,当地提供不了这么多水源,所以不符合建厂条件,只能另行选址。”吴水方说。

经过多次考察,选址地最终定在青神,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水源充足,二是能躲避飞机的轰炸,三是地理位置偏僻。

在封闭的山沟里建大型工厂,困难重重,但这些都被建设者们一一破解——

选址地是没人开垦的荒山,漫山遍野都是杂草、小石子,建设者们纵使磨破手掌,也要清理干净。

没有住的地方,建设者们就在山坡上搭起窝棚,有的用牛毛毡搭成,有的用谷草搭成。

窝棚很破,冬天尚可抵挡寒风,夏天的闷热才最让人难受。最热的时候,吴水方在窝棚里彻夜难眠。

窝棚虽能简单的遮风挡雨,但在风雨面前十分脆弱。一场暴风雨,所有牛毛毡、谷草窝棚尽数被大风掀翻,几百人睡觉的地方顿时没了着落。

“纵使在山沟里面吃不好睡不好,容身之地常常遭遇危险,建设者们想的还是手里的任务,没有半句怨言。”吴水方说。

直到三年后的年,他们才从窝棚搬进了砖房。

为解决燃料问题,建设者们还自制蜂窝煤。工作时加紧建设工厂,业余时一锤一锤敲煤块,为制作蜂窝煤提供原料。多年后,他们才用上了机械制作的蜂窝煤。

艰苦创业中

他们创造了“三边精神”

当吴水方和建设者们正在荒山里修建厂房时,远在绵阳“母厂”七三〇厂的试制连已经开始了产品的研发。通过特殊渠道,一支来自外国的杂音计辗转到了试制连技术骨干唐瑜手中。

唐瑜年考上上海交通大学,年9月,随院系内迁到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绵阳。

因杂音计已经被拆解过,研发工作举步维艰。但唐瑜好研究、勤钻研,在不长的时间内,便与同事一起完成了技术攻关。研发出了技术参数、功能与原型机相近的产品,这个产品,也成为国营八六三厂之后几十年的拳头产品之一。

就这样,国营八六三厂完成了“边建设边研发边出产品”的奇迹,“三边精神”成为他们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

年6月,试制连开始从绵阳搬到青神,带回来的,还有已经成型的产品。这些产品及后续型号,有的一直生产到企业生命末期。

车间里的标杆

“把机器当成自己的眼睛”

国营八六三厂的发展,离不开建设者与科研人员,更离不开广大的车间工人。从朝鲜归国的廖勤安,在车间里为全厂竖起了标杆。乃至数年后,廖勤安已从车间退休许久,还有人在车间新人面前唠叨:“要是‘廖铁人’还在,你们哪有轻松的时候。”

“廖铁人”是廖勤安的外号。他曾经作为“工业学大庆”的代表,于年5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作为磨床班班长的他,因对机床的爱护和工作环境的苛求被工人们熟知。

当时磨床班的机床,进口于国外,一台在当时要耗资约合30多万人民币的外汇,启动运作一小时成本是24元。为让机床寿命更长,为国家省下更多外汇,廖勤安要求自己和磨床班的同志每天制造完产品后,还要把车床和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打扫完后,值班人员还会用白纸在各处擦拭,如有灰尘,立马重来并扣减相应分数。

“我们把机器当成自己的眼睛一样,灰尘等脏东西,不仅影响机床的寿命,还影响加工零件的精度。在战场上,一丝一毫的差错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车间里,一丝一毫的差错都会给国家造成损失。在战场上和在车间里,都一样。”廖勤安说。

说起当年的努力,国营八六三厂的老人们眼中泛起光芒。创业时受过的苦,取得的成绩……这些在老人眼中无比珍贵。曾经无怨无悔的付出,已然成为他们心中最珍贵的东西。“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已经刻在了他们内心最宝贵的地方。

来源:眉山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9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