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五金机械 >> 五金机械市场 >> 手机金属外壳行业工艺现
创新,是消费电子领域亘古不变的主题。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始终伴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
以智能终端为首的电子产品,将持续以性能提升为自身诉求,另外,外观工业设计方面则将在质感及美观上给用户以新的体验,或许外观创新将接棒内部性能器件的创新趋势,成为下一阶段的主流。金属机壳,则将代表着外观创新的一大重要方向,逐渐形成规模应用之势,产业投资机遇将会到来。消费电子创新趋势将从内到外。
近年来,芯片、屏幕等关键元器件技术指标的不断提升,使得智能终端内部性能持续提升。一方面是半导体制程工艺升级步伐在近几年有所减弱,另外由于前今年智能终端各类硬件层面升级过于迅猛,进入年,内部器件的发展速度已经有所减缓。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即是核战升级的步伐有所减弱,与年均是以4核机型为主打,核数上的提升并不明显。
智能终端内部组件升级趋势
年主流
年主流
年主流
处理器核数
4核
2-4核
1-2核
处理器主频
2GHz
2GHz
1.5-2GHz
屏幕尺寸
4-5寸
4-5寸
3.5-4寸
屏幕分辨率
全高清
全高清
半高清
触摸屏
GFF、OGS
GFF、OGS
G-G
摄像头像素
-w
w
w
反观智能终端的外观,近年来的发展则一直较缓慢或者说有所倒退,手机的外形从功能机时代的百花齐放到智能机时代的千篇一律。这一点,一方面是近几年智能机产品架构所限,另外一方面则是厂商发展重心也不在外观上。智能机时代,外观同质化日趋明显
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随着智能终端渗透率的不断提升,个性化的体验尤为重要,所以,消费者对于美观与质感有着刚性需求;而对于消费电子厂商来说,外观创新可以带来新的升级点,厂商可以在工业设计、模具制造以及生产管控上大幅度的提升,大量厂商已经在这一点上开始发力。因此,我们认为,消费电子的创新趋势将由内部转移到外部。近年来以苹果公司始终是智能终端外观潮流的引领者,从第一代iPhone到最新一代产品,外观上的持续升级,代表了龙头厂商引领外观创新的潮流。苹果推出iPhone5c/5s,史无前例的推出3种颜色的金属外壳与5种颜色的塑胶外壳。苹果iPhone的外观创新,不仅仅是颜色的增加,材质及工艺精度的提升同样也是创新之处。从苹果新机传导出的思路可以看出,外观创新已经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
-外观创新与金属壳
年可以说整个智能终端领域外观创新最显著的一年。自去年底iPhone5以全镁铝合金开启金属风潮之后,进入13年以来,每隔数月就可以看到一款耳目一新的机型展现在用户面前。HTCOne、联想K、华为P6、小米3等多款机型均从外观及质感上给用户新的选择。同时,这些机型的共同特征就是不同程度的采用了金属外观件。金属机壳有诸多优点
对于智能终端的外观创新,我们认为金属壳的大规模采用将是当前阶段的主要措施。与现有的塑胶材料相比,以镁铝合金为代表的金属机壳具有诸多优点:
金属机壳有点分析
(1)
较现有的工程塑料耐冲击且强度韧性高
(2)
热传导及防止电磁辐射较工程塑料好
(3)
比强度高:其硬度是传统塑料机壳的数倍,
但重量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
(4)
其外观及触摸质感极佳,而且其易于上色,
更能表现产品美观及设计感。
可以通过表面处理工艺变成个性化的粉蓝色
和粉红色,
这是工程塑料所无法比拟的
(5)
镁铝合金为可回收材料,可以最大限度
减少废弃物产生
各种材料的结构件对比
镁铝合金
不锈钢
聚碳酸酯(PC)
工程塑料(PC+ABS)
外观加工
可以制成各种美观的造型
加工较难
需要不同程度的电镀处理
加工性能好,外观可塑性强
触感
较好
好
不同表面处理工艺带来效果差异
导热性差致使触感较差
重量
较轻
较重
较重
较重
散热
较好
好
一般
较差
射频性能
可以通过特殊设计来解决
可以通过特殊设计来解决
无影响
无影响
防电磁波
佳
好
不良
不良
价格
适中
较贵
较低
低
回收
可回收
可回收
难回收
难回收
另外,从材料的角度看,金属机壳对无线电信号存在有一定程度的屏蔽,目前主要的解决方式是对天线的巧妙布局以及在机壳上不同部位进行开孔以达到信号导通的目标,不断改善的天线设计即能排除金属机壳普及的障碍。
从目前消费电子的发展趋势上看,外观革新的首要途径是机壳的金属化。相对于平板及笔电等终端设备,手机中的金属机壳比例还比较低,随着无线通信屏蔽的逐渐解决,未来金属壳在手机中的持续渗透将具更大的潜力与空间。
当前主要消费类电子金属壳渗透率情况
手机
平板
笔电
当前金属壳渗透率
10%左右
50%左右
30%左右
金属应用于终端发展趋势
大屏化、轻薄化、多功能化
平板电脑已经大量使用金属背壳作为整体外观件
笔记本电脑外壳材料种类多,各类金属壳较普遍
未来潜力
全金属或将成为未来潮流
金属背壳普及率较高,未来看点在于量增
超级本全金属外壳或将成为标配
智能机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智能机逐渐走向大屏化、轻薄化、多功能化。随着主流屏幕尺寸的不断增长,更大的屏幕需要更高强度的材料来进行支撑,而金属机壳能够在材质轻薄的同时,提供高强度的支撑。
从渗透率的角度看,除了iPhone为金属壳外,越来越多的厂商在逐步跟进,从产品出货量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年金属壳的渗透率能达到15%,而考虑到三星、小米、华为等厂商对于金属壳的大规模采用,年智能手机金属机壳的渗透率会大幅攀升,同时考虑到智能机出货的持续增长以及金属壳价格(单个10美元的加工成本)的小幅下降,我们认为智能机金属壳这一市场规模将逐步扩大,将会从年的8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持续上升到年的83亿美元,四年内10倍空间将形成。
年手机金属机壳透率将达到38%左右
行业机遇:国内品牌大规模导入金属机壳。智能机多核大屏化已接近极限,必须谋求外观差异化,以目前能见度判断,年之前的iPhone都会保留金属元素。我们预计年全球智能终端金属件市场亿美元,复合增速20%,华为、小米、OPPO,ViVO都有望在年大规模启动金属机壳,使得国内金属机壳的渗透率从年5-10%,提升到15-20%,达到1亿部水准,按照标准产能测算,需要10台新增CNC产能。决定CNC加工行业供需和订单分配不能看总量,而要看关键工序的产能,目前是严重不足的。我们行业调研了解到,已有大陆厂商不接1元以下手机金属机壳的订单。
需求端的变化带来两大利好:客户分散化,增收又增利。
1)不用依赖订单极不稳定的三星,国内品牌众多(中华酷联米,OPPO,ViVo),金属机壳供应商可规避单一客户依赖的风险;
2)年金属机壳行业开工率高,但盈利不足,表面是良率问题,本质是单款手机出货量不足,导致经验曲线爬不上去。按照行业经验,元档次的智能手机的保本点在万部以上,以华为、小米为代表,其明星机型年均有实力达到0万级的累计出货量,将成为供应商必争之地,国内大品牌的前三名供应商有望“增收又增利”。
低成本工艺支持金属外观渗透率突破30%。金属外观渗透率要突破30%,必须下探到0-1元市场,此类机种一般无法承受元以上的金属外壳成本;现有成本结构中,CNC加工占大头,且按机时计价,成本相对刚性,要降低成本,必须大幅减少CNC的用量;
目前的替代方案中,有潜力的新方案是压铸+少量CNC+阳极氧化(表面处理),能够将成本降到元以下,且保留了金属质感。以前压铸金属材料无法过阳极,近期已有韩国和华东地区企业在材料和工艺上取得突破,消费者对于金属的偏好会倒逼厂商研发低成本方案。
有别于市场的认识市场目前最担心的,莫过于年大规模投资后,年很快引发产能过剩,导致全行业盈利能力下行,我们认为:
第一,过剩没那么快到来,先做好年的“黄金时间”;
第二,现在选好标的,可以享受2-3年的高成长期。
1、过剩没那么快到来,先做好年的“黄金时间”。
1)即便看总量,要满足国内品牌(中华酷联米等)1亿部金属手机需求,需要10台新增CNC产能,远大于年的新增产能;
2)CNC加工行业供需和订单分配不能看总量,而要看关键工序的产能,目前更是严重不足。我们行业调研了解到,已有A股厂商不接元以下手机金属机壳的订单;
3)台以下规模的小厂只能接到前道粗加工的转单,不能直接进入真正有量的大客户;
4)真正的价格压力会在年,届时年新增CNC产能已能够收回投资。
2、现在选好标的,可以享受2-3年的高成长期。我们认为两类厂商能够在这轮浪潮中胜出:
第一,在单一工艺(纯CNC,压铸,或者冲压)具有技术和规模优势;
第二,具有外观件整体解决方案能力的厂商,同时具备金属、塑胶、玻璃、陶瓷材料的设计和加工能力。此外,必须趁着-16年行业高景气,完成大客户的适度分散,以应对产品周期、客户周期带来的不确定性。
虽然智能手机产品周期进入后半程,但金属机壳行业刚进入量价齐升的“黄金增长期”,我们尝试给出A股金属机壳的投资时钟:
第一步,年,国内品牌的高端手机金属化,行业整体都有机会。纯CNC加工的路线虽然成本高(单价元以上),但技术成熟,因此我们调研发现,为了配合手机客户,国内的机壳供应商都在投资CNC产能,类似-13年的触摸屏行业,此时产能为王,投资大的新供应商也会有机会,这也是投资金属机壳的“主升浪”;
第二步,年,金属机壳中端向中端市场渗透,行业开始分化。手机品牌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很有动力将金属外观导入中端市场。但纯CNC的机时成本(30-40min)相对固定,降价空间不大。此时,行业的新供应商最有动力推进低成本的替代方案(冲压、压铸、粉末冶金,液态金属等等),此时新供应商靠创新取胜,原有供应商靠CNC的规模取胜;
第三步,年,价格压力显现,行业进入整合期。进入年,年新增CNC产能虽然还要计提折旧,但已能够收回投资,行业价格很可能因此下行,年才大规模投资CNC的厂商面临较大压力;同时替代方案已经成熟,成本可以下探到-1元手机市场。行业洗牌在所难免,必须精选每种技术路线的龙头厂商。
一、低国内品牌大规模导入金属机壳,客户分散化,增收又增利行业机遇:国内品牌大规模导入金属机壳。智能机多核大屏化已接近极限,必须谋求外观差异化。我们预计年全球智能终端金属件市场亿美元,复合增速20%,其中大陆厂商增长不低于30%。华为、小米、OPPO,ViVO都有望在年大规模启动金属机壳,使得中国手机品牌金属机壳的渗透率有望从年5-10%,提升到15-20%左右,达到1亿部水准,按照标准产能测算,需要0-00台CNC产能。我们行业调研了解到,已有A股龙头厂商不接1元以下机种的订单,ViVo这样付得起钱的客户也苦于找不到匹配的金属加工资源。预计苹果下一代iPhone依然具有金属外观元素。
需求端的变化带来两大利好:客户分散化,增收又增利。1)不用依赖订单极不稳定的三星,国内品牌众多(中华酷联米,OPPO,ViVo),金属机壳厂商可规避单一客户依赖的风险;2)年金属机壳行业开工率高,但盈利不足,表面是良率问题,本质是单款手机出货量不足,导致经验曲线爬不上去。按照行业经验,元档次的智能手机的保本点在万部以上,以华为、小米为代表,其明星机型年均有实力达到0万级的累计出货量,将成为供应商必争之地,国内大品牌的前三名供应商有望“增收又增利”。
二、低成本工艺支持手机金属外观渗透率突破30%我们认为手机消费者已经普遍认同金属外观是“高档元素”,这将会对整个产业链带来重要影响。我们认为两类厂商能够在这轮浪潮中胜出:第一,在单一工艺(纯CNC,压铸,或者冲压)具有技术和规模优势;第二,具有外观件整体解决方案能力的厂商,同时具备金属、塑胶、玻璃、陶瓷材料的设计和加工能力。此外,必须趁着-16年行业高景气,完成大客户的适度分散,以应对产品周期、客户周期带来的不确定性。
要达到智能手机金属外观渗透率30%目标,意味着4亿部金属外观手机。CNC工艺的价格不可能大幅下降,其他工艺也会均衡发展。由于CNC是按机时计价,复杂结构的CNC工艺看不到明显缩短加工时间的可能性,CNC的价格不可能大幅下降,只有高端产品能够承担CNC的高成本。创新产品,如可穿戴设备同时需金属、塑胶、橡胶等多种材料的整合方案,能够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也能获得不错的盈利。
三、A股金属机壳上市企业具有后发优势大陆手机品牌强势崛起背景下,A股金属机壳上市企业具有后发优势。
1)华为、小米尚难跟苹果抢资源。以华为为例,我们预计年金属机壳手机出货量万部,对应3KK/月的需求量,峰值需求量可达5-6KK/月,相当于iPhone机壳需求量的1/7-1/3,而全球大厂鸿海系、可成等CNC产能被苹果垄断,国内大品牌难以获得很好的资源。
2)金属产能的投资强度很高。根据行业经验,如果生产常规CNC金属机壳(元价位手机用),80%稼动率,70%综合良率测算,每0台CNC大致对应60万件/月的产能,不含基建,需要设备和流动资金共计6亿元左右;财务回报上,单机年收入60-80万元(苹果系-万元),净利率20%,正常投资回收期2-3年。要接到大客户订单,自有+外包的CNC产能资源至少要到台,非上市公司几乎不可能大规模投资CNC产能。
3)决定行业供需不能看总量,而要看关键工序的产能。CNC加工涉及多道连续加工工艺,真正的核心能力在于工序设计和分解,后道CNC精加工的工艺能力,和需要环评牌照的阳极氧化工艺。上述关键能力对应的产能才能决定行业供需和客户订单的分配。国内几百台CNC规模的小厂众多,但只能接到大厂转包的前道粗加工订单,其好坏生死,都不会对行业格局发生重大影响。
4)需求外溢利好A股金属机壳供应商。除了苹果系,还有比亚迪,但主要产能已被三星占据,可供国内品牌分配的产能也不足。因此没有历史产能包袱,具有后发优势和融资优势的A股金属机壳供应商直接受益于需求外溢,只要自身工艺能力过硬,就能将收入增长转化为利润增长。
找到组织了吗?这里是“数控、模具、机械”人士的专属平台,更多精华资料不要错过,动动手指即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