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机械

无锡拿起四千四万,再来一场大干

发布时间:2023/3/10 15:43:39   
                            

年深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无锡堰桥,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当年11月下旬,乡党委书记找副乡长、工业公司经理高锦度谈话,问他能否借鉴农业经验,在工业上搞一个“厂长经济承包责任制”。

当时,工厂承包没有先例,中央、江苏省也没有文件,这也意味着干这个事情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堰桥乡党委调研后决定:

找个小厂,先试试。

服装厂成为一个合适的选择——这家厂是年新办的,效益一直不好,三年换了三个负责人。

乡党委提出的承包方案是:全年上交利润元,超额部分由厂长自行处理,谁愿意承包谁就当厂长。结果,三名裁缝师傅竞相上台发表“竞选演说”,全厂职工投票选出一名厂长。新厂长走马上任,实行“定额计件制”,超额完成有奖,到当月底,服装厂首次实现扭亏为盈,一时人心大振。

一个简单的开始,也是一个伟大的开端。

后来,有人把堰桥乡镇企业9个方面的改革归纳为“一包三改”,即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改干部任免制为选聘制,改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制。“一包三改”的经验迅速传遍神州大地,也让乡镇企业成为真正异军突起的一支力量。

乡镇经济的异军突起,创造了独特的“苏南模式”,而所孕育的著名的“四千四万”精神,也成为苏南乃至整个江苏、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堰桥“一包三改”纪念馆

什么是“四千四万”?

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踏遍千山万水、历尽千难万险。

原锡山区副区长孙建南是“四千四万”精神的见证人。九十年代中期一个老乡镇企业家和他的一次关于企业创办时期故事的长谈,他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这个人叫金永兴。以下是他的故事:

六十年代中期,我刚刚初中刚毕业,当时高中停课,只能回家种田。父亲是木匠,农闲时跟随父亲学木匠,我学到了一身好手艺。就这样,忙时务农,闲时做木匠,干了12年。

年,我丢下斧头,进了大队企业——甘露乡谢埭桥五金塑料厂,开始“跑外勤”。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煤、油和钢材等物资就是乡镇企业的粮草,没有粮草,工厂只能关门。八十年代初,大队里新办的印染厂缺煤,面临停产的困境。厂长急得团团转,看见我就像找到了救星,拍拍我的肩膀说:阿兴,你头脑活络办法多,出去搞点煤来吧!

那时是计划经济年代,煤、油、电都是国家严格控制、计划供应的。一个小小的村办厂一年要用三百吨煤,到哪里去搞?我知道山西大同煤矿多,当时我二十岁出头,天不怕地不怕,有一股闯劲。二话没说,第二天就赶到大同,到了那里,心里却慌了,在大同举目无亲,两眼一抹黑,去向谁要都不知道,当时乡镇企业只能偷偷摸摸搞物资,国有大煤矿对乡镇企业都存有偏见,煤矿干部怕被“腐蚀”,不敢沾乡镇企业的边,我们去搞物资也小心翼翼,弄得不好,说你是挖社会主义墙脚,那时,省与省之间,层层设卡,搞地方保护主义,要点煤真比讨饭还难!

我住在旅馆里一筹莫展,后来在县物资部门采购员的指点下,专攻乡镇小煤矿和部队开的煤矿,在三个多月时间里,我为了广交朋友,发挥自己会做木匠的优势,叫上刚从昆明退休回家的岳父,扛上近二米长的大锯和小锯、木工刨、锉刀等工具,挤上拥挤的火车到煤矿朋友们家里做家具。

当时,木材也是计划物资、紧俏商品,他们做家具用的木材,都是煤矿铁路上换下来的枕木,木头里大多嵌有铁钉和石子。我们只有锯、刨子和斧头,全靠手工,锯子碰到铁钉和石子,火星直冒,木匠工具不知弄坏了多少次,咳!

做木工是力气活,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冬,我们天天干得满身是汗,气喘嘘嘘,一停下来,被汗水湿透的内衣就像冰袋一样贴在背上,弄得一个人寒势势,只能用干毛巾衬在背上继续干。一次夜深人静时,我与岳父一起拉锯开木材,干到正在兴头上,忽然咔嚓一声,我俩都知道坏事了,锯到石子了,锯子坏了!我岳父就用锉刀把锯子修正好,我想方设法把木头中的石头抠出来,如此往返,三个月下来锉刀都用了十几把。

我们这种精神感动了煤矿工人,他们半夜爬起来做热腾腾的山西拉面给我们吃,当时每做一件家具,不知要费多少力气,流多少汗水。我当时想,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为了乡镇企业生存和发展,拼了!

我们做的家具不但坚固耐用,而且做工精细,款式新颖,外观漂亮,煤矿工人们非常满意、非常感动,最后我们终于打开了通了要煤的渠道,拿到了第一批一百多吨煤。有了煤还得有车皮运,那也得有计划和批文呀!于是,我回乡拿了甘露青鱼,再去搞公关,以运“腐蚀酸”(肥料)为名,到县政府盖了章。

有了批文,要到了车皮。我非常高兴,亲自去监督装车皮。到那里一看,车皮里的煤装得不满,我便用手一块一块把煤块往车里搬,又热又累,手上的皮磨破了,鲜血直流,还是坚持把两节车皮都装满为止……

不用说,这样的故事,足以写成一本厚厚的大书。

老区长孙建南说,乡镇企业的创建就是靠象金永兴这样一批人吃苦耐劳,不管有多少困难,带着非要把事情办成的决心,带着一股拼劲直到把事情办成为止,这就是一种草根的力量,生生不息奋发向上。

原锡山区副区长孙建南

但是,“四千四万”就是体现出了能吃苦吗?

我总觉得未必。

咂摸这些“四千四万”的老故事,总能体会出一些别样的味道。

不管是偷偷聘用“星期天工程师”,还是暗中搞起小工厂小作坊,总有点“出格”的意思在里头,总有些“不守规矩”的色彩在其中。在市场经济的萌芽破土而出,开始冲击计划经济的樊笼之际,除了乡镇企业能人们的奋力拼搏之外,还有一样东西不可或缺:

一批有责任、敢担当的领导干部。

孙建南评价这段历史时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使乡镇企业得以生存,仅仅靠企业家们的拼搏还不够,还得益于干部们敢于担当的负责精神,他们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气概,实际上他们为了能保护乡镇企业的生存权、发展权想尽办法,不唯上、不唯书、只务实,就是这样使得全县(当时的锡山)乡镇工业得以保留并健康地成长发展。

根据时任县委书记王敏生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省里一份刊物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吓死人:《春雷大队办农业机械化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讲的正是无锡东亭人民公社春雷大队的事情,文中一面讲春雷大队大办农业机械化有作用,一面说春雷大队在“搞商业活动”,“搞资本主义经营”,“进行雇工剥削”,“用提高加工费的办法多赚钱”,最后,省委派出调查组到东亭来进行调查研究。

年农历正月初一春雷高级社成立大会

面对极大的压力,当时的县委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调查结果中支持了当地的改革,从而也保护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可贵火种。

其实不止是无锡,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这样的故事俯拾皆是——

就像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诞生,离不开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

在小商品市场发展之处,面对种种非议,谢高华甚至放出了两句狠话,“谁要搞他们(摆摊商户),我就要处理谁”、“出了问题我负责,哪怕丢掉乌纱帽”。这给了小商贩们信心,也率先打破了“姓资姓社”的怪圈。谢高华还到处寻找银行,贷款了50多万元建设摊位,为商户们装上了挡雨遮阳的顶棚,造就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雏形。

就像温州民营经济的崛起,离不开当地市委书记袁芳烈。

年,温州的几个大型个体户因“投机倒把”相继入狱,温州民营经济噤若寒蝉。时任温州市委书记的袁芳烈不畏人言,他举办了“重点户专业户”千人大会,亲自为个体户们颁奖,在关键时刻为温州模式撑了腰。

中国有很多种精神,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号召“一不怕死,二不怕苦”,但“四千四万”精神的光谱中有一束光芒特别耀眼,那就是担当。

不是用牺牲来彰显忠诚,而是用担当和责任来默默践行忠诚。

于困难中见精神

在实干中显忠诚

企业家们了不起。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推动着企业突出重围,屹立在中国经济的大舞台上。他们热爱新事物,敢于坚持勇于创新,为地方经济趟出了一条坦荡大道。

有担当的干部同样了不起。关键时刻,他们是在用自己的乌纱帽为企业探路,时代的风吹响何方,可能对有些人来说毫无关系,但有担当的干部会牢牢把握时代的风向,甚至把自己变成一缕清风,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仕途挺身而出。“关键干部+拼搏个体”,成为无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突飞猛进的核心代码。

历史将记住敢为人先的草根创业者,也将铭记为创业者们导航撑腰鼓劲的有为干部。

为什么今天要说“四千四万”?

首先是一则新闻。

最近,无锡举行“四千四万”精神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揭牌仪式。这是全国唯一以“四千四万”精神为主题并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注册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德海说,无锡建设这个基地,体现了强烈的政治担当、责任担当和历史担当,必将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时此刻的无锡,正需要加一把“四千四万”的熊熊烈火,更加鼓荡起干事创业的蓬勃激情。

这几年,无锡的发展势头向好,但面临的挑战也着实不小——经济全球化进入深刻调整期,国际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过去,乡镇企业、传统工业是经济发展的绝对支撑,而今天,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对经济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与上海、深圳等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还待再上新台阶,无锡生态宜居的特质有待进一步彰显,城市功能品质和形象有待进一步提升……

周边的城市,正在快马加鞭,鼓荡起一股又一股发展的扑面劲风——

苏州出版《再燃激情——苏州“三大法宝”读本》,市委书记蓝绍敏专门作序,鲜明提出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要进一步丰富拓展苏州“三大法宝”时代新内涵,为苏州党员干部再燃干事创业激情提供深厚的精神涵养,再创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

在南通,3月之初,当地党报头版刊登重磅雄文《狼山脚下呼唤“狼性”干部》,旋即掀起“学习苏州‘三大法宝’,答好南通“发展四问”研讨之风,江海儿女干事创业的激情烈焰彻底燃爆。

就在前两天,苏州关于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又掀劲风,蓝绍敏鲜明提出,我们看一个年轻干部,最怕的就是“四平八稳”;我们用一个年轻干部,最希望的就是“求新求变”。鼓励年轻干部“千古风流在担当”、“咬定青山不放松”,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强音:考验苏州年轻干部的时候到了!

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内“四千四万”琉璃柱

无锡不能再等了。

枢纽、总部、数字三大经济的蓝图已经绘就,无锡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引进,需要更多对未来产生关键作用的优质项目,需要更多人齐心协力,创造性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无锡需要一场大干。

只有用超乎寻常的大干快干,才能激发人们再出发的豪情斗志、火热激情,才能练出真正的“千里马”、实干家,才能激励更多人超越自我,敢于打破坛坛罐罐、固有思维,率先“吃螃蟹”,不畏“啃骨头”。

火红的年代,是多么渴盼人们再纵情溅射那炽热的精神之光啊!

年12月,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一个新表述引起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6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