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机械

一家县级研究院,何以搅动一方产业

发布时间:2022/8/15 15:47:15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黄婷婷 郑丹枚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乍一听这些响亮的名头,很难想象这是一家才成立3年的县级研究院取得的成就。

在邵东市,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作为智能制造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不仅改变了不少当地企业的生存现状,更搅动了当地产业一池春水。

一家县级研究院如何做到这些?12月29日,记者来到邵东,进行了深入调查。

1、有求必应

——摸透企业需求,不用“高大上”的技术

打火机、小五金、箱包……说起邵东市的产业,不少人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挤满人的流水线、昏暗破旧的厂房、堆积如山的货物、缺乏技术含量的低端产品。

“我们何尝不想改造工厂,实现自动化。”12月29日,湖南东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白家宝告诉记者,作为当地生产打火机的龙头企业,东亿电气自年开始萌生自动化改造的念头,苦于当地没有研究院,只能和广东、浙江等省份的研究院合作。

取得成效的同时,失败例子也不少。白家宝介绍,一台自动化设备的利润一般在10%至20%,一旦出现问题,对方工程师赶来维护,撇开时间成本不说,住宿和路费都是一大笔费用,一般超过2次,合作方就不太愿意了。

“时间越拖越久,问题越来越多,就差一点点火候,项目就打了水漂。”白家宝回忆,企业曾和广东的一家研究院合作研发打火机自动装配项目,前后几个月时间,投入30多万元,最后以失败告终。

年,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落地邵东,东亿电气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年向研究院提出打火机检验自动化改造的需求。

成效如何?记者来到东亿电气的质检车间,3台打火机验火调火机正在运作,一盒盒打火机在皮带上传输,到达中间,一台机械压下来开始打火,一旁的屏幕同步显示每个打火机火焰的高度,低于2厘米、高于4厘米或打不着火的,则自动掉入次品筐。

每台机器只需要一名操作员,负责把打火机放到皮带上即可。这就是研究院帮东亿电气研发的设备,技术团队几乎每天“蹲守”在企业,最终用3个月时间完成研发。

“轻松多了!”操作员说,“之前需要用手一个个按,一天下来最多检验1万个。这台机器一天可检验近9万个打火机。”

操作员伸出右手,实现自动化之前,由于每天要按1万次打火机,他的手指已变形,拇指内侧有一层厚厚的老茧。

他说,大家对这套设备都十分满意,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出了任何小问题,打个电话,研究院的技术人员半小时内就能立马赶到,帮忙解决和调试,不断将设备改造升级,让其符合新一代产品检验的需求。

“立足当地,摸清企业需求,是我们的一大优势。”研究院副院长费明福说,研究院的核心技术团队,全部下沉到了工厂一线,将邵东的各家企业摸熟摸透,可以对企业的需求有求必应,“私人定制”。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研究院帮当地企业解决的“难题”,不少其实并不“高大上”,也没有用到“高精尖”技术,只需用简单的自动化原理,甚至只是稍微改变厂区设备的布局,就能帮这些传统企业来个大变样。

位于邵东市火厂坪镇的湖南勇信耐磨材料有限公司,正在进行厂区大改造。总经理李智勇指着新挖好的地坑笑着说,自己一直想减轻厂区里的粉尘污染,研究院的技术人员建议,只需将一些生产线埋到地下即可,成本极低,效果却好。

提出建议的便是研究院技术主管殷杰,他负责对湖南勇信耐磨材料有限公司进行自动化改造。工厂生产金属耐磨材料,凌晨才开工,他和团队花了半个多月时间,半夜调研,甚至自己动手,向工人学习铲运物料、铸模、浇筑铁水……自己成了“熟练工”,改造图纸也出来了。

李智勇自豪地说,这条钢球浇筑自动化生产线投入生产后,广西、云南等多家铸造企业前来参观,大家看了直拍大腿,感慨原来原理这么简单。可是,若没有专业人士指导,这些总经理、技术员、业务员一肩挑,没有技术力量的小企业,压根无法完成自动化改造。

3年来,研究院摸透邵东当地传统企业的需求,开发活口扳手自动化生产线、车床自动连线生产线等30多台套设备,帮企业节约成本万元以上。

(图说:湖南东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质检车间,操作员在使用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研发的打火机验火调火机。)

2、未雨绸缪

——没找好合作企业,先研发了再说

参观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时,记者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机器视觉、AI智能、工业机器人……研究院用一大半空间展示这些刚从沿海引进和自己新近研发出的新技术。

这些新技术都找到合作企业了吗?记者问。副院长费明福摇头。

为何要引进这些在邵东尚无用武之地的技术?费明福带记者来到一台使用机器视觉的设备前。

设备上有成卷的印刷包装纸。费明福说,运用机器视觉技术,以往需要人工检验包装印刷缺陷的工作,可以用机器代替,且误差极小,非常符合邵东当地印刷企业和食品包装企业的需求。

费明福说,邵东以中小企业居多,观念较为传统。研究院必须想在企业前面,不断给企业灌输智能制造的概念。

研究院要做的,就是引进新技术,改造成符合邵东传统企业需求的设备,同时不断降低设备成本,帮中小企业算好“成本账”。只要找到“愿意吃螃蟹”的企业,示范成功后,就能得到大范围推广。

湖南省五阳塑胶制品有限公司,就是一家“愿意吃螃蟹”的企业。

邵东一共有多台注塑机在进行生产,几乎占全省注塑机使用率的一半,堪称邵东产业运行情况的“晴雨表”。然而,注塑机品牌杂、能耗高、维修麻烦,能否帮企业减轻管理注塑机的成本?

研究院从年开始筹划,年研发出基于大数据的注塑机物联网平台。

研究院首先找到湖南省五阳塑胶制品有限公司。这家以生产塑料制品为主的公司,是注塑机使用“大户”,目前工厂使用注塑机有23台,还在不断增加中。

五阳塑胶董事长李学军算了笔账,要使用注塑机物联网平台,需要安装智能电表、网关、数据采集器等设备,投入需10万元。

李学军准备拒绝:“我办厂近30年,大数据能有我管得好?”李学军的儿子李绵新却看到了智能制造发展的大趋势,认为这正是公司转型升级的好机会,极力说服父亲试试看。

在五阳塑胶的工厂内,每台注塑机旁都安装了一个智能电表,以便采集运行时的能耗数据。工厂主机箱旁,还有一台闪着绿光的小盒子,体积只有路由器大小,却可以采集注塑机生产时的多项数据。

采集到的数据怎么看?李绵新打开电脑登录网页,注塑机数据一览无余。不光可以看到每台注塑机的运行时间和能耗数据,每台设备的压力、温度、注塑速度、报警情况等也一目了然。

透过大数据,李学军终于明白了:“L型”布局摆放注塑机,会使电量耗损增加30%;以往跟客户谈价时模糊的单品成本,现在也能精确算出来了。

通过平台精细管理后,五阳塑胶工厂的用电有效比从68%提升至85%,一年生产下来,节省电量万千瓦时,生产效率提高了20%。

如今,李学军的思想有了度大转变。五阳塑胶的新厂区即将于年6月投入生产。他信心十足地说:“新厂区全部使用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生产高质量、高标准的产品!”

研究院平台运营部部长谭悦说,注塑机物联网平台在五阳塑胶成功应用后,东亿电气、豪牌电气、茂盛打火机等行业代表企业均目前已加入了研究院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工业设备台套。

3、扎根当地

——留住了年轻人才,引来了新兴产业

邵东以传统企业为主,规模小、布局散。邵商精明能干,但在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浪潮中,却苦于没有年轻人才的加入,后续发展乏力。

离邵东最近的邵阳学院,也有同样的苦恼,学生“眼高手低”,不了解传统产业,认为小五金没有大前景,愿意留在邵东企业的学生寥寥。

如何打通高校和企业的“最后一公里”?研究院和邵阳学院携手,从年开始创办起产业学院,联合培养机械设计、自动化等专业的学生。

产业学院的学生到了大三,半年在研究院,跟工程师学习电气控制、工业机器人等课程;半年深入企业,实际操作研究院和企业合作的项目。

“学生们还没毕业,就能‘真刀真枪’干活,为企业创造实际效益,大家积极性都很高。”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邹利华说,目前,产业学院共输送了近百名学生到企业。不少学生回来后反馈,原来传统产业也大有可为,也可以实现自身价值。

说起产业学院的学生,湖南精专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竖起大拇指。年,产业学院输送了5名学生到公司,他们在研究院技术工程师的带领下,对公司进料机构设计、电气控制系统等工序进行优化,故障率显著降低。难得的是,最后还有3名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公司。

招聘困难不小的邵东霞客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也在产业学院的帮助下,留住了7名学生,现已迅速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有了实战经验后,以往多用虚拟模型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开始为企业生产“操碎了心”。如今,邵东的企业每年都能从学生的毕业设计中找到可为企业所用的好点子、好方案。

邵阳学院智能制造工程教研室主任刘志辉拿出4本新教材。这是学校和研究院共同编写的“新工科”智能制造规划教材,包含智能分拣设备、机器视觉技术与应用、工业机器人系统及应用等。

“学完这套教材,学生基本可以掌握企业设计所需的研发角度、市场需求、结构设计等,去了企业就可以直接上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竞争力,还节约了企业对员工的培养成本。”刘志辉说。

目前,研究院已与邵阳学院、湖南工程学院、中南大学等高校达成深入合作,全职引进30多位学术带头人。11月,研究院又获评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将为邵东建设引入更强大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团队。

3D打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年轻人留了下来,新兴产业企业也陆续落户邵东。

为帮助邵东强链、补链、延链,研究院引进了生产3D打印设备的东莞市以祥三维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自动化设备的湖南省飞拓自动化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成立了生产和加工模具的子公司;牵头联合共建“邵东市五金工具产业集群促进中心”。

据了解,研究院已建成邵东市首个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国家级专业众创空间与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孵化培育企业超过37家,相关企业在邵东地区科技创新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一个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生态已经形成,为企业服务的“智湘汇”技术众包平台,发布需求总项目数达个,已成交项目64个,总成交额突破万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25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